Q:早期療育的重要性
A:0-6歲是人類腦部發展最快速、發展潛力最大的時期,把握兒童發展關鍵期, 早期發現、早期介入,透過醫療、教育、福利介入能改善孩子發展遲緩的現象,減 少未來發展上的障礙及其障礙程度,更可激發孩子的發展潛能。兒童生長與發展在 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其發展標準,家長可以配合兒童健康手冊,按時帶孩子接受健 康檢查及發展評估。
Q:何謂感覺統合?
A: 大腦執行整合的能力就是「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環境中的豐富感覺訊息則包含:前庭覺、本體覺、觸覺、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等。正常功能的兒童大腦可以接收並整合由環境而來的感覺訊息,並經由整合做出適當的反應。「 統合」 過程中,大腦必須接收多彩豐富的感覺經驗,做出反應與修正,經由一次次的統合,使功能更加提升與完善。由出生到學齡前這段學習急速發展的時期,兒童藉由各種感覺輸入,來認識與學習自己身體的動作控制,和自己在動作當中與周遭環境的相互對應與互動關係。例如:學習新動作時,適當地對抗地心引力和自己的身體平衡;在相對應的空間中,做出適當大小的肢體控制與活動度;也要學習各種不同的大小、輕重、快慢、材質的感覺輸入,所代表的不同與各自意義。把這些感覺輸入與動作學習,經由大腦做感覺與動作的「 統合」,學習如何適宜與有效地去控制或適應環境,以因應環境中對活動的需求與要求,並在環境活動中,以及與他人相處互動中扮演好適當的角色。
感覺統合就像是人類的小工具一樣,幫助我們更好的執行想要做的動作及適應環境。也是治療師在進行療育時最棒的工具,藉由家長的共同努力將感覺刺激融入在生活中,提供最大化及最豐富的刺激來幫助小朋友的發展,這正是我們可以提供給他們最好的工具了。
Q:我的孩子在語言(動作…)發展上好像比較慢,我該怎麼辦?
A:當您發現孩子發展(如:動作.語言)比較慢,可先電洽本院兒童發展中心尋求專業諮詢,中心將協助您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並提供相關的技巧學習及活動建議,俟諮詢後,您再決定是否需要帶孩子至本院評估,若經醫療評估確定,請切記要即時把握孩子發展的黃金階段,適時給予孩子早期療育服務,以協助其發展,並可通報至本市兒童發展通報中心,以獲得早期療育福利補助及資源提供。
Q:我的孩子是比較活潑還是過動呢?
A: 常常聽到家長有類似的疑問,但大家真的瞭解過動症嗎?過動症是常見的兒童神經發展疾患,學齡期兒童中有約5-8%受到影響。此障礙症源自腦部多個區域的局部和連結功能異常,造成孩子不專心、組織計畫能力不佳、衝動、坐不住,以及情緒和動作的控制失調,影響層面包括學習、人際互動、社會生活功能,甚至自尊。主要的症狀表現分為三種型態 : 注意力不足型、過動加衝動型以及合併型。
DSM-5的ADHD診斷五準則:
◎ 具干擾功能或發展的持續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特徵。
◎ 12歲以前就有數種不專注或過動。
◎ 數種不專注或過動-衝動的症狀在二種或更多的情境表現。
◎ 有明顯證據顯示症狀干擾或降低社交、學業或職業功能的品質。
◎ 這些症狀不是單獨出現於思覺失調症或其他的精神病症,無法以另一精神障礙症做更好的解釋。
根據最新的精神醫學診斷準則,診斷ADHD需要有不專心或過動、衝動的症狀,且出現的頻率及嚴重度較同齡兒童為高並持續六個月以上。有些在七歲之前就出現症狀,並且出現在兩個場合以上(例如:學校及家中),這些症狀造成患童個人的困擾,影響其社交能力及學業成就。專業的疾病診斷仍需要由醫師進行評估。
目前治療方式如下
1. 藥物治療:研究證實,藥物治療是解決ADHD核心症狀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在症狀較輕微時親職教育、行為治療、心理諮商及教育輔導是重要的基本介入方式。
2. 行為治療:利用「刺激—反應」的增強或抑制的原理,增強孩子的合宜行為,修正不恰當的行為反應。
過動症這是可治療的疾病,在成長的過程中挖掘個案的優點並給予肯定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只要小朋友、家長、老師和治療師能互相合作,他們也能擁有相當好的發展性,若有任何相關的早療問題也歡迎家長詢問醫師和治療師。
Q:我的孩子被醫院診斷是遲緩或障礙,會好嗎?
A:嬰幼兒發展階段,孩子的能力可以經由醫療復健及特殊教育的介入而有所改變。但經過療育,並非所有孩子的遲緩或障礙現象就一定「消失」,這是因為每位孩子的狀況不同,有些孩子可能單一領域遲緩或多重領域遲緩,也可能是全面性遲緩。但可確定的是早期介入對孩子發展是有一定有幫助的,有些孩子在接受療育之後各項能力可能與同齡的孩子相當;有些孩子在接受療育之後,可以減輕未來障礙的程度。所以建議家長應有的信念是:坦然面對孩子的真實狀況,盡一切能力提供安全、適當的成長環境,鼓勵孩子克服自己的障礙,學會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Q:孩子是否會被標籤為遲緩兒童?是否會影響老師對孩子的觀感?
A:基於維護兒童權益及保密原則,個案資料並不會公開。入小學後,若已鑑定為特 教生,家長若擔心孩子有被標籤排斥,亦可洽教育局特教科進行特教身分撤銷。
Q:兒童發展要注意哪些事情呢?
A:寶寶在進入小學就讀前,身體不斷地成長,其神經、智能也一直在發展中,在認知、語言、動作、社會適應行為或情緒發展等各方面,也有一定的發展過程,比如:什麼時候會爬或會走,什麼時候會對母親微笑、什麼時候會開口叫「爸爸」,什麼時候開始會怕陌生人、喜歡玩躲貓貓或辦家家酒等等。如果寶寶有某些發展步驟沒有跟上一般的兒童,我們稱為發展遲緩。
過去家長多數存有「大雞慢啼」的觀念,以為可以繼續觀察,寶寶就會慢慢趕上。但現在認為,年幼的孩子神經系統可塑性較大,因此有發展遲緩現象的兒童應當接受早期療育,其黃金時間是在三歲之前,介入成效較好。這些嬰幼兒如果不能提早給予協助,可能影響其後續之神經智能發展,因此早期療育就像疾病治療一樣,對寶寶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
如何早期發現孩子有發展問題或遲緩呢?我們建議各位家長,平日在家中應多加觀察寶寶的發展步驟,同時定期帶孩子接受健康檢查。家長應定期觀察及填寫兒童健康手冊中各年齡層之「家長紀錄事項」及寶寶成熟的發展步驟,並在每次健檢時,提供寶寶的狀況給醫師作參考。以下提供一些兒童發展的重點,家長可依寶寶的實足月(年)齡,自行對照各年齡層的發展要點予以檢核。
Q:如何從動作上發現異常?
A:動作方面,寶寶是否有:
*滿3個月大,趴著時無法抬頭至45度,不會主動打開手掌。
*滿6個月大時仍無法獨坐,不會將物品由一手換至另一手。
*滿1歲大時仍不會扶著走,不會用拇指及食指撿起小東西。
*滿2歲大時仍不會跑步,不會在紙上亂塗畫。
*滿3歲大時仍不會單腳站,不會翻書。
*滿4歲大時仍不會單腳跳,不會畫圓圈。
*滿5歲大時不會以腳跟接腳尖走直線,不會畫十字。
Q:我的小孩有扁平足嗎?
在早療中常常看到許多父母詢問小孩是否是扁平足。由於骨頭的發育過程在幼年時期未盡完全,所以會有一些正常的發育過程,常被視為異常的現象。足弓會在二至三歲時大致長成,如果站立時內側足底仍是扁平,表示其舟狀骨向下移位造成內側足弓的塌陷,踏地時內側足弓消失,那就是所謂的『扁 平足』。
大多數的扁平足不一定有症狀,少數會因扁平足或整體性發育遲緩與韌帶鬆弛,使走路、跑 跳、平衡等粗動作受影響而常跌倒,但是如果併有足跟外翻歪斜的現象,有可能進而產生因為軟組織過度受力而產生發炎、疼痛的問題。通常是在青春期以後才會有症狀發生,但有些在幼兒時期,即會產生腳酸、走不久要人抱、常跌倒或有異常步態等問題。
一般幼兒扁平足不需做任何治療,只需觀察追蹤即可,通常會在五至七歲逐漸恢復,最晚在十歲之前皆會自然形成,但仍有5~10%仍為扁平足無法自然恢復,所以家長可在幼兒二至八歲足弓發育時期,注意小朋友的足部發展,避免錯誤的姿勢產生與加強足部運動來誘發足弓之發育。但如果其扁平足有合併足外翻,應在三歲時給予特製醫療鞋墊來支撐足弓,讓足部維持在一個正確的位置發育,才不會造成其他的相關組織承受不正常的力量,造成發育上的異常;除非,嚴重之足部變形或經醫師建議才需穿戴足部護具,若有嚴重變形或其他先天性骨骼融合等問題,可請教專業的小兒骨科醫師,來評估其手術之必要性。
給家長的建議
1. 家中長輩若有扁平足,須特別注意幼兒足部之發展。
2. 切勿讓未滿十個月大之幼兒,足部太早承重,尤其使用 ”學步車” 或 ”螃蟹車” 學習走路。
3. 避免六歲以內的兒童在家或幼兒園,採用跪坐姿勢。
4. 為扁平足小朋友挑選鞋子時,應特別注意足跟部之穩固性。
家長盡量不要在未經醫師或治療師評估之前,自行購買市售矯正鞋或足弓墊,因為足弓太高會影響足弓功能並造成足部疼痛,足弓太低又無支撐功能,以及是否前足也有問題須一併評估考量 注意小朋友之體重與體適能方面之發展, 如有常常跌倒,可能懷疑其足部問題或整體性 發展遲緩及感覺統合出現障礙等,如果發現小朋友的足部出現異常,建議先觀察一段時間,如果仍無改善後,再找尋專業之小兒骨科、復健專科醫師診斷,或找有經驗之物理治療師詳加評估,並長期追蹤其足部之發展,來決定是否需要足部輔具之協助唷!
Q:如何從認知與語言上發現異常?
A:認知與語言方面,寶寶是否有:
*滿3個月大時,對母親或主要照顧者面對面時不會注視人臉。
*滿6個月大時,不會將頭轉向發出聲音的地方。
*滿1歲大時仍不會說出一、二個有意義的單音,如「抱抱」、「媽媽」。
*滿2歲大時仍不會指出身體的部位。
*滿3歲大時仍不會使用問句,或說出短句,如「媽媽抱」、「看狗狗」。
*滿4歲大時仍不會使用代名詞(「你」「我」「他」)或時間語詞(「昨天」「今」「明天」。
*滿5歲大時不會由1數到10。
Q:我的小孩有自閉症嗎?
A: 在早療門診中診斷自閉症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並經由詳盡的心智評估,有些小小孩(例如3歲以下)因語言及人際互動各項發展尚未成熟,的確初期評估會有一些表現需要懷疑有自閉症相關疾病的可能性,並宜定期追蹤複評,然而,不管是疑似有自閉特質或確診為自閉症,療育的重要性是一再被強調的。自閉症的病徵表現個別差異極大,可以由終生無法獨立自我照顧,到經過治療和訓練後近乎常人。根據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已將自閉症和其他較輕微的類型(如亞斯伯格症候群或其他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合併統稱成「自閉症光譜」一起進行診斷和討論。在已開發國家約有1.5%的兒童被診斷為自閉症光譜患者,而男性罹患自閉症的機率比女性高出4~5倍。
自閉症5種徵狀,家長須注意
1. 情緒、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困難:口語出現的年齡會比一般兒童來得慢,可能有較長的仿說期,就是只會複誦聽到的單字或詞彙,需經過多次的仿說,才能慢慢將語言與實際的情況配合起來,進而了解意思。
2. 社交互動障礙:自閉兒從小就比較不與人互動,包括與照顧者很少有眼神的交會、無法對照顧者建立依戀關係等。
3. 明顯的固定興趣及重複行為:常常不按玩具的正常玩法,而有自己獨特的使用方式,且會出現反覆機械性的玩法。
4. 某些感官知覺敏感:如對某頻率的聲音有聽覺敏感而難以忍受;或是因為觸感敏感而無法接受用梳子梳理頭髮等。
5. 其他表現:可能有粗動作或細動作的發展遲緩,但通常沒有語言方面來的顯著。另外,約有70%的自閉症兒童合併智能不足。
自閉症如何療育
自閉症是一個發展性疾患,並不會只出現在孩童時期,而是一個終身相伴的課題,且症狀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有所改變。自閉症並無法經由開刀或藥物來治癒,但可以藉由及早療育和行為訓練來減少其不適宜的行為,並降低因社交及溝通功能障礙所帶來的影響。
目前臨床上有許多有效的療育方法,例如:行為治療、認知治療、感覺統合訓練、語言溝通訓練、音樂和藝術治療等等。自閉症兒童需要父母及家人的早期發現,將孩子帶至復健科或兒童心智科接受評估和診治,結合醫療、復健和教育體系的多方合作,進行早期療育,才能使孩子得到最大的助益。
Q:如何從社會行為及情緒方面上發現異常?
A:社會行為及情緒方面,寶寶是否有:
* 滿3個月大時對大人之逗弄不會微笑或發出「咕─咕─」聲。
* 滿6個月大時,若移開他喜愛的玩具,不會有反應。
* 滿1歲大時不會玩「躲貓貓」,不會揮手做「再見」的表示。
* 滿2歲大時仍不會模仿大人日常動作,與他人無視覺接觸。
* 滿3歲大時不會和同伴互動遊戲。通常自顧自玩,大人叫喚多次也無反應。
* 自言自語說一些固定的話,不是在和人溝通;或像錄音機一樣,重覆說自己有興趣事,不管別人反應。
* 不喜歡被擁抱或非常厭惡被碰觸。
* 對日常事務反應異常激烈,甚至會傷害自己或別人。
造成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專業團隊在評估時會給予仔細的評量。如果寶寶是早產兒、出生低體重、有先天性異常、腦部疾病或受傷、母親懷孕期間曾接觸過菸酒藥品,或家族近親有視聽障礙、智能不足或精神異常等者,較容易出現發展遲緩,家長應特別留意觀察。如果有疑似發展遲緩的症狀,可以隨時就醫以儘速確診及轉介早期療育。
若有任何關於幼兒發展的問題需要諮詢,可以:*直接詢問本院兒童發展中心評估 聯絡電話2995-4245#108。
Q:請問要如何做發展評估呢?( 學齡前兒童 )?
A:請聯絡復健中心駱組長,會先評估孩子使否需要進行全面性的評估,再作後續安排。